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自2006年踏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来,王爱国十几年如一日从事汽车专业教学,把勤劳智慧的汗水洒在三尺讲台。严谨求实,勤奋刻苦,是他的精神写照。他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心扑在职教事业上。

一、建立职业自信,播下“技能梦想”的种子
怀揣着教书育人的理想,他踏上了梦想中的三尺讲台。但是,现实中的学生和想象中的有着较大差别,职业院校的学生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学习习惯不够良好、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很多同学存在学习懈怠的现象。先期作为班主任,后期作为汽车与轨道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带领团队,从“意识”入手,帮助学生增强职业自信,在学生心中播下“技能梦想”的种子。引导学生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他与团队积极地寻找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把工厂(安徽江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建在校内,把企业技能大师请入课堂,让学生在校就能领略技能大师的风采;他积极联系优秀毕业学子,回母校开展“校友BOSS讲堂”,分享他们的成功案例和宝贵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职业中建立信心,收获信心;及时地将职教理念分享给学生,告诉他们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同等重要,在大国工匠的时代背景下,苦练技能,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同样“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二、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为学生技能成才夯实基础
主持第二轮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零部件制造、车体制造、整车总装、智能应用、维护服务等关键环节,剖析岗位核心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采用订单班、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多种培养模式,深度对接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学生技能成才夯实基础。
(一)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
王爱国带领团队多方联络,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优秀毕业生等深度交流,根据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大中型汽车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其中汽车制造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通过打造“校企双主体育人、工学交替联合培养”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徒)岗位技能显著提升。他经常和学生说,“你们在跟着师傅的过程中,要多学习、体会、领悟,要珍惜工厂学习的机会”。在师带徒过程中,将新时代工匠精神加以传承。
在校企合作中,他根据汽车专业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创新并实践“教室和车间结合、教师和企业技师结合、学生和准员工结合”的模式,校企联合对学生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牢记他的话,“实践技能是我们高职院校学生的傍身之技,我们只有拥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苦练本领,锤炼技能,在就业中才能提升竞争力。
(二)坚持岗位能力和学业能力同步发展
作为安徽省“1+X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办公室,他带领老师们,认真研究证书考核要点和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将对应1+X证书的等级技能点融入到课程和教学内容中,及时补充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元素。通过打造融入1+X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两平台、六模块”的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打造一条职业能力成长的“快速通道”。近5年,在他带领团队共同努力下,661名学生获得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三)坚持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在正常完成学生的教学任务之外,他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制定指导学生计划表,利用周末、晚上、节假日等时间,无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对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组建大赛班、精英班等,开放实训室,演示并指导他们进行实践技能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到晚上10点多,学生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实训室,第二天又早早地来到实训室,经过刻苦训练,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摘金夺银,连续十二届获得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维修技术”一等奖,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省级比赛中也多次获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也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对喜欢创新的学生,引导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目前师生联合申报专利近200项,荣获全国创新创业类大赛一等奖(含金奖)4项、二等奖(含银奖)16项、创新创业大赛等各项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32项;对喜欢理论学习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十余年来,大批的学生完成专升本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有的学生甚至攻读博士学位。

三、创建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学生技能成才保驾护航
培养学生离不开教师团队,作为全国第二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他带领老师潜心钻研汽车技术知识点和技能点,白天上课,晚上钻研,体现了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形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爱岗敬业,奉献为先”的安徽机电汽车精神。团队中既有50多岁的企业高级工程师,也有刚刚毕业的20多岁的年轻小伙。王爱国老师经常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只有一群人才可以走得很远。”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无私地帮助每一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从如何更好地讲课,到怎么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到如何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他始终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在他的影响下,教师团队“传、帮、带”,形成技能传承的良好氛围,打造了团队的独特优势,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汽车维修项目技能大赛中,省赛和国赛成绩,在安徽省同类专业均排名第一。
在奋斗的征程中,王爱国教师也先后获评“第八届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安徽省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 人才”“2019年全国‘双师’个人成长典型案例”等。
四、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为学生技能成才提供抓手
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带领校企合作团队,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按照“校企联动、岗位导向”课程开发路径,将企业真实岗位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建设校企教学案例库。对接新能源整车制造岗位标准、工序流程、典型项目等,绘制课程能力图谱,推动课程向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沿更新。深化数字技术和AI技术应用,打造“对接岗位、数智融合”课程,建成国家级课程3门,省级课程12门,联合主持汽车电子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重塑教学空间,创新“虚实交互、师生协作”教学模式,形成课程改革案例集。校企制订课业评价标准,增设企业专项考核模块,将岗位技能标准纳入考核体系,推动课业评价与岗位技能迭代共进,全面赋能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带领团队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教会学生有效沟通、表达。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要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课程思政“保驾护航”,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坚定“技能报国、技能强国”的努力方向。
五、共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为学生技能成才持续护航
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负责人,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的技能培养中,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提升技能,在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夯实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总会要按期毕业,去面对新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身为老师,最难舍的就是学生,最难舍的季节就是“毕业季”。刚毕业的学生会面临收入低、思想迷茫等状况,每当此时,他与全体教师一起,耐心引导学生要把近期努力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帮助他们走出困惑,让他们时刻体会到——“虽然毕业了,但学校依然是你们的后盾,老师依然是你们可以倾诉和信赖的对象”,做到“毕业不断线,温暖入心田”。
由于他带领的团队全力投入到教学中,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例如,刘飞同学是汽检2010届毕业生,先后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业内称为合力叉车的“技术神医”。徐本盛同学是汽车2017届毕业生,在学校期间,他就跟着教师团队,进入集瑞重工实习,让他迅速适应工厂环境和工作方式。2017年毕业分配到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在2018年“全国第五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中,以第1名的成绩荣获“全国十大操作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被推选参加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评选,现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芜湖市弋江区“红色工匠”。杨名昭同学汽检2020届毕业生,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一等奖获得者。作为从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学子,杨名昭同学在大二的暑假里,应邀走进中国教育电视台,讲述职业院校贫困学子成长成才的故事,激励更多的贫困学子奋发图强,在职业院校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职业自信”为起点,以“国家级专业群”为人才培养基础,以“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为支撑,以“国家级教学资源”为抓手,以“国家级技能成果获得者”为榜样,以“全国先进集体”持续护航,全面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让学生在入学时,播下“技能梦想”的种子,在校园“技能传承”的氛围中,通过“技能成才”的路径,把握“技能报国”的方向,书写“技能就业”的人生。(发稿:组织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汽车与轨道学院党总支 图片:汽车与轨道学院党总支 审核:许超/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