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是: 学校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最美教师】坚守一份热忱 沉淀一份思想——记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晓荣
发布时间:2025-09-11

以代码作笔,与数据同行,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巅,做一个心无旁骛的求索者和知识火炬的传递者。他用六年的潜心钻研,诠释了青年教师对科技前沿的不懈追求和卓越精神。

—— 题记

提到青年教师张晓荣,学校同事们的言语中充满着敬佩。从教六年来,他扎根于人工智能专业课的教学一线,更在科研的“无人区”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今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接连取得科研突破,发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论文2篇、二区期刊论文1篇,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学校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青年教师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

板凳甘坐六年冷,磨穿铁砚铸利剑

“科研突破绝非一日之功,它是我过去无数个日夜坚持的结果。”谈及自己的成果,张晓荣的回答朴实而真诚。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而言,模型的训练与验证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充满荆棘与枯燥的漫漫长路。

为了攻克一个关键的算法难题,张晓荣曾把自己“钉”在实验室里。面对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模型,每一次参数的调整、每一次模型的迭代,都意味着长达数小时甚至数日的等待。服务器的每一次“拒绝”和实验的每一次“失败”,都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身边有人劝他,职业院校的教师,把课教好就行了,何必在科研上这么“为难”自己。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在他看来,作为一名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师,如果自己不站在技术的最前沿,就无法给学生带来最新、最硬的知识。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光常常陪他到深夜,成千上万行的代码是他最亲密的“战友”。正是凭借着这种“磨穿铁砚”的毅力和坚持,他最终成功构建并验证了高效能的模型,为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他的故事,完美诠释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科研精神。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如果说坚持不懈是张晓荣的科研底色,那么广博的视野和深厚的积累则是他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力至关重要。为此,张晓荣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坚持阅读顶级期刊和会议的最新论文。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浏览,而是一场与世界顶尖学者的“思想对话”。从经典模型的演进到最新的技术范式,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前沿知识,并细致地做着笔记和思考。正是这种“滴水穿石”般的日常积累,让他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科研的“弹药库”日益充盈。今年的科研突破,正是在这长久的积累之上,灵感迸发的必然结果。当他捕捉到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时,过去所学的知识、所做的思考迅速在他脑海中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清晰、可行的研究方案。没有前期的“厚积”,便绝无今日的“薄发”,这正是每一位成功科研工作者背后最朴素的真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团队偕行传薪火

张晓荣深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团队的力量才是推动科研不断前进的核心引擎。在自己取得成果的同时,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团队其他老师的帮助和引领上。

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科研方向的把握、对前沿技术的理解以及凝练科学问题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我们是一个整体,只有整个团队的水平上去了,学校的科研实力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他都会耐心地与团队成员进行深入探讨,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在他的引领和帮助下,团队的科研氛围愈发浓厚,多位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开始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他就像一座灯塔,不仅自己发光,更照亮了身边一群人前行的道路,为学校构建高水平科研梯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结语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张晓荣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为学校的青年教师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他将科研前沿的“活水”引入了职业教育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最“新鲜”的知识,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他的突破性成果,显著提升了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张晓荣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践行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同事科研道路的领路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是张晓荣,一名在科研道路上奋力攀登、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新时代青年教师。(发稿:组织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互联网与通信学院党总支 图片:互联网与通信学院党总支 审核:许超/徐生)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高教园区文津西路16号 邮编:241002
☎ 办公室0553-5975048   校园安全管理中心:0553-5975110
☎ 招生就业处:0553-5975116  5975118
☎ 继续教育学院:0553-5976998  5975282


官方公众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