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教学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精神,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学校决定举办校级教学能力大赛(以下简称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比赛内容
本次比赛设“综合教学能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教学”三个赛道。
(一)“综合教学能力”赛道
本赛道重点考察教学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的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教学团队应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依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课程标准,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考核与评价,做出教学反思与诊改。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实现师生、生生的全面良性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课程思政”赛道
本赛道重点考察教师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完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创新改进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
(三)“思政课教学”赛道
本赛道通过开展教学展示活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广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教学方法,遴选一批热爱教学、钻研教学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引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六个要”建设目标,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八个统一”,创新讲好“大思政课”,将新时代伟大变革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二、比赛时间及形式
1.初赛:网络初评,4月18日(暂定)。
2.决赛:现场决赛,5月14日(暂定)。
3.一二等奖根据网络初评(30%)和现场决赛(70%)成绩综合评定,三等奖根据网络初评得分排序确定。
三、参赛人员及参赛名额分配
(一)“综合教学能力”赛道
1.参赛团队须为我校在职教师,每个教学团队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教研任务的教师组成。
2.各二级教学单位至少2个团队,团队成员2-3人。每个专业大类至少1个团队,鼓励跨部门组建参赛团队。学校将根据省赛报名要求,择优选择作品,整合团队推荐省赛。
(二)“课程思政”赛道
1.参赛团队须为我校在职教师,思政课教师需以思政课之外课程参赛,每个团队允许吸纳1名思政课教师组队。
2.各二级教学单位至少1个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除外),团队成员2-3人,鼓励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联合组队参赛。学校将根据省赛报名要求,择优选择作品,整合团队推荐省赛。
(三)“思政课教学”赛道
1.参赛团队须为我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身份可放宽为思政课兼职教师)。
2.参赛形式为个人赛,马克思主义学院至少推荐5人参赛。学校将根据省赛报名要求,择优选择作品,整合团队推荐省赛。
四、参赛作品及材料
(一)“综合教学能力”赛道
1.参赛作品内容要求。教学团队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不少于8学时的连续、完整的教学任务或教学单元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应依据“职教20条”的思想,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专业课程组应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涉及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还应对接有关标准。教材选用应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鼓励提交1+X证书制度试点、中外合作办学、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的参赛作品。
2.参赛作品材料要求。包括参赛作品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教学实施报告(具体要求见附件1)。
(二)“课程思政”赛道
1.参赛作品内容要求。参赛教师依据课程特点,深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转变观念,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各培养环节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参赛作品材料要求。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课程标准、不少于8学时的教案、针对参赛学时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具体要求见附件2)。
(三)“思政课教学”赛道
1.参赛作品内容要求。参赛教师须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最新理论成果,确保无意识形态偏差。融入“四史”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学生思想困惑或社会热点,通过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选用具有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增强课堂感染力。
2.参赛作品材料要求。围绕一个教学专题(教材一章内容为一个专题)提供1份学情分析报告、1份创新教案、1个创新课件(具体要求见附件3)。
五、比赛办法
(一)“综合教学能力”赛道
1.网络初评。专家通过网络初评参赛材料,按评分标准(附件4)进行综合评分,确定入围现场决赛的作品。
2.现场决赛。
(1)教学实施报告介绍:教学团队在现场介绍实施报告,时长不超过8分钟。
(2)教学片段展示:现场随机抽取教案顺序,确定授课内容(抽教案);再从未进行实施报告讲解的团队成员中抽取教师(抽教师)对所抽取教学片段进行有生(全体学生)教学演示,时长为6-8分钟。
(3)答辩环节: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和现场展示提出问题。教学团队针对提问,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时间不超过5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二)“课程思政”赛道
1.网络初评。专家通过网络初评参赛材料,按评分标准(附件4)进行综合评分,确定入围现场决赛的作品。
2.现场决赛。
(1)课程思政教育案例介绍:教学团队在现场介绍课程思政教育案例,时长不超过8分钟。
(2)教学片段展示:现场随机抽取教案顺序,确定授课内容(抽教案);再从未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案例讲解的团队成员中抽取教师(抽教师)对所抽取教学片段进行有生(全体学生)教学演示,时长为6-8分钟。
(3)答辩环节: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和现场展示提出问题。教学团队针对提问,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时间不超过5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三)“思政课教学”赛道
1.网络初评。专家通过网络初评参赛材料,按评分标准(附件4)进行综合评分,确定入围现场决赛的作品。
2.现场决赛。
(1)说课:教师在现场进行说课,时长不超过8分钟。
(2)教学片段展示:现场进行有生(全体学生)教学演示,时长为6-8分钟。
(3)答辩环节: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和现场展示提出问题。教师针对提问,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时间不超过5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六、奖项设置
三个赛道分别按参赛总数的10%、20%、30%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奖者将依据条件优先推荐参加本年度安徽省教学能力大赛、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和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
七、其他要求
1.制作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各类教学资源时,不得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侵犯他人著作权。
2.我校历年参赛作品(含校赛、省赛和国赛)不得修改后申报,参赛作品应为新作品。
3.各二级教学单位要认真做好内部遴选工作,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参赛,同时组织力量对参赛作品进行全面的指导。
4.参赛教师选择课程类别时,应参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相关要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官网http://www.nvic.com.cn)。
八、比赛资料报送要求
1.各参赛团队按照比赛要求,在4月16日前提交参赛报名表(附件5、附件6)及参赛作品,各二级单位将报名资料汇总提交教务处(雨耕楼916)。
2.联系咨询
联系人:何晶(5975129)、商碧莹(5975129)
附件:1.“综合教学能力”赛道参赛作品材料要求
2.“课程思政”赛道参赛作品材料要求
3.“思政课教学”赛道参赛作品材料要求
4. 评分指标
5. 2025年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比赛报名表
6. 2025年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报名表
7. 教学能力比赛报名汇总表
教务处
2025年3月13日